国色牡丹绽放科技芬芳
——记威尼斯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获得者何松林
何松林,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威尼斯副校长。1984年至今,一直从事园林植物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留学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国家,主持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项目2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教学特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15项,发表SCI等论文110余篇,主编、参编著作10部。曾获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河南省青年科技奖、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人才等称号;兼任河南省花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河南省牡丹芍药协会会长、河南省园艺学副理事长、河南省林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林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职。
2018年,何松林主持的“基于PsARRO-1基因的牡丹试管苗不定根发生基因调控网络研究”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一份“立志求学”的情怀
从一个15岁的毛头小伙成长为园林植物领域的专家,何松林用实际行动和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只有付出汗水和智慧,才能收获希望和成功。
20世纪80年代正处于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各行各业急需广大有志青年加入祖国建设之中。“那时候心里有个想法,就是要上大学、学本领,投身祖国建设。”何松林如是说。1980年,年仅15岁的何松林凭借自己的努力,从周口淮阳考上了河南农业大学园林系果树专业。
跨入大学校园,何松林如同一块缺水的海绵放入知识的海洋里,如饥似渴地吸吮着知识的琼浆。
成绩优异的他毕业后留校任教。为了能够将我国花卉产业体系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与世界同步,他分别于1991年、1999年两次东渡日本,师从香川大学田中道男教授进行植物组织新技术和花卉产业链体系等方面研究。归国后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克隆苗CO2营养、新型容器开发、产业化生产中克隆苗低温贮藏等技术的研究工作。有关光合自养克隆苗培养及产业化的研究方面在国内形成了特色和优势,使我国在该领域达到与国外同步。2007,何松林教授访学美国北卡州立大学;2015年,访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求学海内外的经历,使他具备了开阔的全球化专业视野,也使他带领的团队能够从国内、国际两个角度考虑花卉行业发展和专业定位,瞄准园林植物栽培生理与生物技术方面,特别在牡丹种质资源收集、评价及育种、再生体系构建及切花生理和植物组织培养新技术等方面取得较大的发展和丰硕的成果。
一份“埋首科研”的执着
“做研究,就要敢于挑战,才能不断前进。”30多年来,何松林潜心于园林植物领域的研究中,不断发现新问题,破解新问题,以一种执着的精神,开拓着园林植物研究新领域。
河南省位于北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地带,拥有丰富的野生和栽培观赏植物资源,何松林立足学科现状,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趋势,紧紧围绕中原牡丹群核心种质资源收集与评价、种质创新(花色及花型、牡丹×芍药远缘杂交育种)及远缘杂交不亲和机理、试管苗再生体系构建及其生根机制、切花采后生理及分子调控机制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尤其在牡丹试管苗根系发生机理的研究方面在国内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在大花蕙兰、蝴蝶兰及文心兰等组织培养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建立大花蕙兰、蝴蝶兰、文心兰等近10种植物的高效、稳定的组织培养体系。
敢于啃硬骨头的他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河南特色园林植物的试管苗CO2培养技术、新型光源和新型培养容器的开发、产业化生产中克隆苗低温贮藏等技术的研究工作。通过上述研究与开发,提高了克隆苗生产效率和品质,降低了生产成本,使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达到与国外同步。我国著名园林植物学家陈俊愉院士为组长的鉴定委员会在鉴定意见中称其是“国内领先、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何松林在我国花卉领域默默的耕耘和守候,在获得已有成就的基础上,他希望能够在牡丹等园林植物栽培生理与生物技术的基础领域获得更多、更新的研究。
一份“睿智怀远”的责任
2016,何松林调任威尼斯副校长,主抓学校科研和研究生教育等工作。肩负着高校管理和专业研究的双重责任,何松林努力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除了完成繁忙的行政工作外,他将时间都用在了学术研究上。”白天忙完了行政上的事情就去实验室看看书、做做实验。自己敲定选题、撰写论文,为了一个项目专题经常一个人泡在实验室里通宵达旦。
长期从事科研工作的他深知,科研平台是高校学科开展科学研究的基础条件,通过科研平台的载体作用,不仅可以培养和提高教师队伍的学术水平,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和发展,从而促进高校科研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也能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根据学校学科团队及科研平台情况,何松林与其他校领导积极梳理、调整学科方向,整合学科平台,加大对科研平台的投入力度,使科技学院整体科研实力上了一个新台阶。同时,与研究生处负责人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开展2017年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一起抢抓发展机遇,积极组织开展新增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和硕士学位授权点申报工作,于2018年1月通过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和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点12个,数量位居河南省申报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点高校榜首,进一步拓宽了学校究生招生学科领域,为下一步扩大在校研究生规模、争取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实现更名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